来源:咸林考研网 发布人:学林网 发稿日期:2024-04-15
同等学力申硕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两种最常见的在职研究生招生生方式,但二者却存在许多区别,具体内容如下:
【同等学力申硕】
同等学力申硕免试入学、一般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即可提交资料申请课程学习,一般随时可报名,但课程班名额有限,额满即开班。
适合人群:基础薄弱,没有较多时间精力去复习的在职人士。
【非全日制研究生】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式相同,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都必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通过初试、复试后由院校择优录取才可入学。
适合人群:有时间精力进行备考、想要提升学历的在职人士。
【同等学力申硕】
1、参加同等学力申硕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学习,要求申请人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但专科学历不能申请硕士学位。
2、申请硕士学位的基本条件如下:
(1)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3年及以上。
(2)或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3)或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国(境)外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获得者。
【非全日制研究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的本科毕业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5、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获得法学第二学士学位的人员可报考)。
6、报名参加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上述基本条件(1-3各项)及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2)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招生单位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3)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同等学力申硕】
以同等学力申硕方式攻读在职研究生,收费项目有报名费、教材费、课程学费、统考考务费、论文辅导和答辩费等。课程学费不同院校和专业之间有差异,学费大概在6千-6万这一范围,收费相对来说偏低。
【非全日制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收费项目有考务费、教材费、课程学费、论文辅导和答辩费等,课程学费不同院校和专业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收费偏低的大概在8千左右,收费高的达到了80万以上。
【同等学力申硕】
(一)外国语
以研究生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必须参加申硕统考,所有学科专业均考外国语,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自主选其一或院校要求英语为应试语种。
(二)学科综合
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考核,例如企业管理考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教育学考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法学考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中国法制史。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考试内容相对少,并且可以多次补考,考试通过率高,考试难度相对较小。
【非全日制研究生】
(一)统考科目
管理类专业:英语二和管理综合两科,英语二主要考语言知识运用、阅读理解、翻译、写作能力,管理综合考数学基础(算术、代数、几何、数据分析)、逻辑(试题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各个领域,不考查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
非管理专业:部分3科,部分4科。如教育类大多是政治、外语、2科业务课;医学类是政治、外语、专业综合3科;工程类的机械工程、环境工程、材料工程、电子与信息等是政治、外语、数学和业务课4科。外语若院校未指定英语,一般英语、俄语、日语自主选其一。
(二)复试科目
非全日制研究生复试科目各校自定,重点科目有专业课、外语口语和听力、综合素质,综合部分对考生的学科背景、英语口语、发展潜力等全面考核,详见复试方案。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录取标准,初试、复试均通过后由院校择优录取,有一定的难度。
【同等学力申硕】
同等学力申硕只有硕士学位证书,没有研究生毕业证书。
【非全日制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有硕士学位证书和研究生毕业证书。
同等学力申硕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内容如上。有意报考的在职人员,可以在综合分析个人情况后,结合上述内容选择更适合的途径进行报考。